陈守安,我校2012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友,工学博士,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,博士研究生导师,现任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特聘教授、基础教学部副主任,主要从事高性能机电传动与智能装备研究。主持科研项目18项,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。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防基础科研等国家重大课题5项。申请发明专利36项,已授权22项,发表厂颁滨/贰滨论文20余篇。获2025年成都市高层次人才(蓉漂计划)、2025年四川省技术发明二等奖、2024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、机械工程学报“青年杰出论文奖”等荣誉。
回首近二十年的奋进路,陈守安始终怀着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。在本科阶段,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,他立下了考研深造的志向。研究生毕业后,他选择投身教育事业,任教于宜宾学院。四年的教学生涯,他始终潜心育人,默默耕耘。然而对学术有着更高追求的他,决心重返校园,前往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
梦想:决心与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钥匙
“大学阶段,关键是要把握学习、生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,我将它们划分为50%、30%和20%的比例。”在陈守安看来,合理规划是高效学习的基础。大一大二期间,他专注于基础与专业课程,凭借努力取得了计算机和英语相关等级证书。学习之余,他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;寒暑假则通过英语强化练习或网课充实自我,闲暇时也会玩点游戏放松身心。
谈及考研,陈守安记忆犹新。担任班干部期间,他了解到多位学长学姐凭借努力成功考入四川大学、重庆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,这让他深受鼓舞,也坚定了考研的想法。
大叁时,他便开启扎实的备考之路。在明确目标院校后,系统复习专业课、英语、数学与政治科目。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,他选择坚持与自我挑战。最终,凭借不懈努力,他成功考取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。“是决心,让坚持有了方向;是坚持,将梦想变为现实。”
追求:不满足于现状,勇于突破自我
研究生还未毕业之时,陈守安已收到多家大型公司的录用通知。经过充分考量,他选择前往宜宾学院任教。
任教期间,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,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2项。他将竞赛视为师生共同的创造之旅:从选题确定、方案设计,到实验研究与成果展示,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。“参与竞赛首先要组建优秀的团队,其次选题至关重要,需要广泛学习、深入思考,找准切入点,最后是团队协作,无论负责人还是成员,都应服从安排、不畏困难,力求做到最好。”他分享道。
四年的教学生涯踏实而有序,但陈守安并未止步于此。意识到自身与学术前沿的差距后,他毅然选择重返校园,进入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,力求在科研道路上实现更大突破。
笃行:实现从0到1的突破
在科研项目中,陈守安认为最具挑战的莫过于实现“从0到1”的突破。为此,他广泛阅读、深入钻研,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,坚信量的积累必将引发质的飞跃,从而催生出新的研究思路。每当灵感闪现,他便迅速梳理思路、规划路径,逐步完善研究内容,直至攻克难关。
“撰写第一篇厂颁滨论文,对我而言是漫长而艰辛的一年,那段时光充满挑战与磨砺。”陈守安回忆道。除了选题的审慎,发表厂颁滨/贰滨级别论文的道路更是困难重重,尤其对于初次尝试者。在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同时,他需应对时间压力、确保论文与项目的紧密衔接,并独立完成从论文架构、程序编写到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。面对诸多挑战,他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,积极向师长、朋友乃至年轻的师弟请教。他说:“求学路上应以能力为尺,不以年龄为界。勇于欣赏他人之长,并虚心学习,是加速成长的有效途径。”
如今,陈守安已在科研领域结出累累硕果——发表20余篇厂颁滨/贰滨论文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、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、《机械工程学报》“青年杰出论文奖”,无一不是他辛勤耕耘的见证。面对科研难题,他始终勇于探索,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,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尝试与坚持。他深知,科研之路道阻且长,唯有笃行不怠,方能行稳致远。
陈守安校友的故事,是“学无止境”最生动的写照。从锦江学子到博士研究生导师,他每一步都迈得坚定而扎实。他以自身经历激励学弟学妹:在求知的路上,永远不要停下脚步。
信息来源 校友总会
部分信息源于受访者
新闻中心记者 曹雪梅
编辑 彭勇